2023东莞两会|市人大代表李婷:加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工作
发布时间:2023-02-08 08:06:00
“我国已有孤独症患者1000余万人,并以每年2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长。”——这份数据来自2017年4月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孤独症儿童已占我国儿童精神残疾构成比的绝大部分,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家庭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对孤独症的认知比较陌生,存在不少误区,导致孤独症儿童入学率、融合教育率、学校稳定率普遍低于其他特殊儿童。
一直以来,东莞市人大代表、牵牛花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理事长李婷都十分关心残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今年,她把眼光聚焦到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安置率和教育质量的问题,“由于评估条件和一些普遍的误区,孤独症儿童往往被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安置,或者采取送教上门等措施偏高,融合教育安置比率明显低于其他残疾儿童。”李婷介绍。
另外,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情绪行为问题,学习、社交技能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个体差异很大,难以进入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安置。进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支持,往往随班混坐,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退学,教育质量、教育稳定性差,引起广大家长的强烈不满,成为一个典型的民生问题。
对此,李婷带来了《关于加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工作的建议》。
优先采取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安置措施
《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20〕4号)明确提出,要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安置为主体,要就近就便安置特殊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
李婷建议,要增加特教专业委员会成员,联合各地特教资源中心共同组成入学评估小组,听取家长意见,让家长参与其中,对孤独症儿童优先采取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安置措施,确保孤独症学生顺利进入融合教育环境学习,并为其提供专业支持。
建立助教陪读机制,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85%以上的适龄孤独症儿童都需要陪读人员参与,才能融入学校教学和生活,没有陪读的情况下,孤独症学生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环境,容易影响课堂秩序,助教陪读不仅提升孤独症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可以把影响其他健全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助教陪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家长难以胜任,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
当前,我市大部分学校不允许陪读,部分陪读的人员基本是家长。根据《“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逐步建立助教陪读制度,为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提供支持。
李婷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当地资源中心、相关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共同培养特教助理(入校陪读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各学校允许特教助理入校入班为孤独症学生提供陪读;陪读经费分三部分组成,即教育部门的生均经费、残联康复定点补助经费、家长自行承担部分。每班安置1-3位孤独症儿童等心智障碍学生,可以由1名特教助理入班支持(陪读),这也是国内外大部分先行者的成功经验。
多举措保障孤独症儿童入学率,保障融合教育实施到位
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残疾儿童及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明确普通学校作为实施主体是保障和发展残疾及特殊需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优先形式和主要形式,特殊教育学校应作为保障残障儿童教育权利的补充形式。特殊学校应积极发挥所在地专业资源中心的骨干力量,支持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
李婷建议,为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提供政策和专业支持,完善各地特教资源中心建设,各地特教学校要实施功能转型,由学校转为资源中心功能,普通学校普及资源教室,配备专职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师,部分陪读业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利用社会专业机构力量解决;普通学校建立校长责任制的多学科支持团队,即由学校校长直接领导、由班主任、学科负责人、特殊教育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组成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转发:东莞+、东莞日报